第368章-信-《阴阳剥皮人》
第(1/3)页
故事在全城范围内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开始流传。
不再是私密的、个体的记忆植入,而是一个公开的、英雄式的悲剧。
主角名叫高远,一名战地记者。
一周之内,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如同一场无形的瘟疫,通过电波与光纤,注入城市的每一个梦境与每一次网络浏览。
故事的核心是一段在暗网若隐若现的视频。
画面在爆炸的火光与浓烟中剧烈抖动,一个浑身是血、面目被尘土与伤痕模糊的男人,用尽最后力气举起摄像机,对着镜头,声音嘶哑而决绝:“我叫高远……我找到了他们掩盖了二十年的化学泄漏真相……他们想让我闭嘴,但他们错了……”视频的结尾,是镜头坠落,画面归于黑暗前,男人留下的一句话:“只要还有一个人相信,我就没真正死去。”
这段视频的感染力是核弹级的。
它具备了所有引爆公众情绪的要素:被埋没的真相、为正义牺牲的英雄、对抗强权的遗言。
很快,各种“证据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有人声称在邮箱的垃圾箱里发现了来自高远的“未发送邮件”,里面是部分调查资料的碎片;有人在自家门口发现了沾着干涸血迹的记者证复印件;更多的人则在梦里见到了那个叫高远的男人,他不说一句话,只是用那双燃烧着不甘的眼睛,沉默地注视着你。
舆论彻底沸腾。
“彻查高远案”的呼声席卷了所有社交平台。
人们的愤怒与同情被完美地调动起来,汇聚成一股要求“真相”的洪流。
然而,在地底深处,通过无名草根系感受着整座城市情绪波动的苏晚萤,却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。
太完美了。
从视频的第一次泄露,到“物证”的出现,再到集体梦境的发酵,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地踩在了传播心理学的“信任曲线”上。
先用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核心故事建立情感锚点,再用看似零散、实则环环相扣的“证据链”不断加固,最后利用集体无意识进行病毒式扩散。
这不像是一个含冤而死的亡魂在不甘地嘶吼,更像是一位顶级的营销大师与心理学家联手,精心编排的一场完美风暴。
苏晚萤的意识沉入那只老旧陶罐,无名草的银色脉络在黑暗中微微发光。
她调动了一部分算力,将意识投射到老城区那间办公室的书架上,那里藏着她从沈默故居带出的、为数不多的遗物之一——一本笔记残卷,封面用炭笔写着《异常死亡观察录》。
她翻开了书页,纸张因受潮而微微卷曲,上面是沈默那熟悉的、冷静到近乎刻板的字迹。
她直接跳到“集体癔症案例分析”一章。
其中一段被红笔圈出的批注,瞬间抓住了她的视线:“当情绪压倒证据,真相便成了装饰品。所有试图用证据去反驳情绪的努力,都只会激化对立,被视为‘冷血’的二次伤害。破局之法,不在反驳情绪,而在还原链条——找到第一个说这话的人,解构他说话的方式。”
找到第一个说这话的“人”。
第(1/3)页